當專業變成距離,還能好好享受咖啡嗎?

2025-04-08

咖啡店

為什麼有些第三波精品咖啡店讓人壓力大?

走進一間第三波咖啡店,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,菜單上單品咖啡的選項琳瑯滿目,吧台後的咖啡師正熟練地操作咖啡機、手沖咖啡,專心製作手上的那一杯咖啡,也沒有想要招呼或介紹什麼,好像你應該要懂得菜單上所有品項是怎麼製作,但對剛接觸精緻咖啡的消費者來說,這樣的環境不是放鬆,而是一種壓力。

這篇以從業人員與消費者的角度切入探討,隨著咖啡技術的進步,我們離消費者的距離更近了,還是更遠了呢?


第三波咖啡的知識門檻

消費者的觀點:我只是想喝杯咖啡,不是來參加考試
對很多人而言,走進咖啡店是為了放鬆休息,但在部分第三波咖啡館,菜單充滿了專有名詞,如:淺焙、中焙、蜜處理、厭氧處理、74158品種、藝伎品種…… 等許多消費者不理解的名詞,這種情況往往不敢多問,怕被白眼或被當成不懂裝懂。

從業人員的觀點:我們不只是在賣咖啡,是在教育市場
許多咖啡師投注大量時間學習產地知識、咖啡技術、感官訓練,希望顧客能理解這份專業,也希望自己的知識被尊重。然而當顧客只想來杯不酸的黑咖啡,不是第三波咖啡所強調的風土風味時,雙方的距離便拉遠了。


風味 vs 習慣口味

消費者的觀點:你說的果香,我喝起來就是只是酸
許多台灣人習慣深焙、厚重焦香口感的咖啡,對於淺焙豆那種果酸感,常會誤解為沖壞了或豆子不新鮮。但咖啡師卻熱情介紹:「這支有檸檬、荔枝與白花香氣」,造成消費者心中的落差與壓力感。

從業人員的觀點:我們不是不理你,是怕你誤解這杯咖啡
咖啡師會傾向用專業術語描述風味、產區背景,想讓顧客理解這杯咖啡的價值。然而這樣的介紹若沒有轉化成消費者的語言,就容易變成一場單方面的說教。


服務氛圍的落差

消費者的觀點:怎麼這家咖啡店讓我有點不敢說話?
有些第三波咖啡店極為安靜,服務方式也偏冷靜,顧客進店後,若不熟悉點單流程、口味選擇,常會感到受限與不自在,甚至因此感受到被忽略。

從業人員的觀點:我們是職人,不是咖啡店演員
不少咖啡師認為,專注沖煮、保持品質才是首要任務,過度熱情或過度社交反而會打擾到顧客。他們更希望用專業感動顧客,這種價值觀在某些人眼中卻被誤解為冷漠。


結語

隨著咖啡技術的進步,從業人員與消費者的知識落差可以說是越來越大,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深入了解咖啡,如果你是咖啡從業人員也許可以想想看:想要經營一間什麼樣的咖啡店?希望可以發揮自己職人精神的咖啡店,還是希望更多顧客可以認識精緻咖啡?又或者咖啡只是社交的媒介,充滿人情味的咖啡店?

不論哪個選擇,咖啡是生活中的日常飲品,不應該是壓力的來源。

 

最後謝謝您閱讀完整篇文章,粒豆咖啡專營自烘精緻咖啡豆批發與零售,如果您有咖啡豆的需求或咖啡上的疑問,都歡迎您聯繫我們。

粒豆咖啡專賣

聯絡我們
  • -
  • ※ 當此商品補貨時會自動通知您
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是空的
  • {{ item.option_sort }}
    {{ item.quantity }}
    {{ item.price }}
    已下架